Category: 导演

PERSON|专访《出入平安》刘江江&黄了了:打造“向死而生”的悲喜公路片

大喜大悲,大悲大喜。

基于“向死而生”的主题,导演刘江江的新片《出入平安》用“公路片”的手法诠释了这八个字。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死刑犯郑立棍(肖央饰)在押运途中突遇地震,在天灾面前,仅剩24小时生命的郑立棍和负责看管的警察尉迟晓(阿云嘎饰)如何做出人性抉择的故事。

这个过程中,除了逃生、死亡、救治等悲壮场面,亦有婚礼、新生等重大仪式性事件,极致的灾难交织极致的悲喜,将人性的情绪情感放大到了顶点,形成了强大且浓烈的戏剧张力。

《出入平安》的筹备早于《人生大事》公映前,彼时的刘江江尚未成名,主观能选择的项目很少。或许是缘分使然,又或许是骨子里都有股冲劲儿,当狱警出身的制片人黄了了拿着原创剧本找到他时,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挑战这部特殊题材作品。

在《出入平安》前,市场上鲜少有同类电影,原因大抵有二,一是造景难度大、成本高;二是故事创作有局限,很容易同质化。而刘江江和黄了了自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由于经验欠缺,他们走上了一边融资、一边勘景的“取经”之路,就像片中的主角团和“西游天团”一样,纵然前方有九九八十一难,也要达成目的。

命运欣赏敢拼闯的人,经过一步步聊,一家家问,刘江江和黄了了逐渐解决了困境,参与的公司从一家拓展至五十余家,置景则反向采用“拆”的策略,意外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当然,拍摄安全绝对是第一。这和黄了了狱警出身,强调安全边界息息相关。

如今,经过整整81天的拍摄和调整至最后一刻的后期,影片正式公映。这是刘江江、黄了了及其他主创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是送给观众和自己的祝福,最平常却最真挚:出入平安。

以下为刘江江/黄了了与《VanityTeen》的对话实录:

VanityTeen:名字《出入平安》是怎么取的?这么大喜大悲的故事为什么要取一个偏日常的名字?

刘江江:从黄老师那儿接过原创剧本之后,我们开策划会找切口,定下来方向,真正进入到剧本创作阶段时,会先想怎么做出来这个故事,这片子名是我编剧组助理提出来,我觉得很对,就是日常生活。

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看见脚底下踩的“出入平安”,不管是医院里、车上、公司还是家里,平安就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里面最朴素的愿望。从宏观上来说,它跟我们电影的主题有关系,也是我们送给观众的祝福,我们希望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对生活、对自己放低预期,别跟自己过不去。人啊,最重要的是平凡,灾难离每个人并不遥远。

VanityTeen:可以分享一下影片的筹备过程吗?从有了创意到编剧,再到拍摄以及后期,整个周期是多久?中间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刘江江:2022年6月,我跟编剧黄了了老师第一次见面,9月正式立项,第一稿剧本定稿,到今年9月上映,影片周期大概是两年。影片筹备时,我们一开始预算很低,当时很多人都不敢碰这个项目,坊间甚至觉得我们这个“草台班子”也做不下去,但在我们的不懈坚持下,最终共有50多家公司支持我们,总算把项目完成了。

在工作流程方面,我们堪景花了五个月,但也花了很长时间去做别的工作,一是剧本,二是去敲开别人信任的大门。最难的地方是如何融资,如何去花,一旦攻克了这一关,后续的过程都会很顺利。

VanityTeen:听说黄了了老师之前就是狱警,那相关身份对于编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哪些情节是根据您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黄了了:警犯的关系是真实的,但是不一定会体现在剧本里。这种关系肯定是知道他们之间的对话、眼神、能看出坏人等,很多事件也是取材于日常经历。监狱里的人特别无聊,他们不仅能用硬币雕出龙凤呈祥,还能用蚊子血拍出来一匹马。此外,我还做了大量的调查,因为身边天天都是犯人,我随时都能和他们聊。2018年时,有个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老人跟我讲,看守所和监狱里的尸体码放的特别整齐,每一具尸体都拿着过去的草席白布裹上,这个场景在影片中也出现了。

VanityTeen:《人生大事》的成功,会不会给《出入平安》带来很多压力?

刘江江:拍摄《出入平安》的过程中,《人生大事》也上映了,我当时还在不停修改《出入平安》,就像装修房子一样,每天这动一下,那动一下。谁见我都说,你怎么推进下一部影片?但我觉得没有办法复制,我只能尽力按照我目前的水平输出,肯定不能我拍一个火一个,但我尽全力了。

VanityTeen:肖央、阿云嘎、黄小蕾是怎样选择的?他们分别带给了导演怎样的惊喜?

刘江江:我理想型是肖央。我喜欢他身上的破碎感,而且我们也追逐他费了一些力气。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来了,我们改了好几版剧本给他看,他被我们身上这种创业精神打动了,最终同意。当你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儿,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我的思路就是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新鲜感。哪怕像肖央这样已经被很多大导演开发过,观众依然没见过跑酷、爬旗杆、演猴、说唐山话的肖央,我的思路是要么选新,要么给银幕上增加新东西。

我到深圳去见阿云嘎的时候,他正在演《剧院魅影》。在他屋里聊了半个多小时,我就敲定了他,因为他那天状态和尉迟晓的形象很吻合,他的矛盾性、生涩感,都让我感觉到了不一样。而且我感觉到他对这个人物的激情,特别强烈想渴望表演。

我和黄小蕾是第二次合作,私底下也是很好的朋友,她以前角色就是火爆的重庆辣妹子,我们这次给她白素娥那个角色反而是清冷的,所以也是在熟悉的面孔里输出新鲜的思路。

VanityTeen:剧本修改了几稿?相较于最初的版本,终版有哪些变化?编剧过程里,挑战最大的部分是什么?

黄了了:剧本大概改了五六稿,我的第一稿剧本是按照警察视角去写。现在这版其实站在犯人视角,警察是第二视角,两个对开的设计关系更复杂。挑战就是我和导演的磨合吧,由于我和导演的年龄、性格不同,对人设理解也不同,互相博弈探讨的过程会有矛盾。

刘江江:我们这部电影是现实题材里的混合类型。前面公路电影,一个人一直在跑的路上碰见了各种事儿,然后另外一个人在追他,直到最后奔向了死亡。它是典型的公路片结构,这是影片最大的创新。根据这个结构,黄老师也是一层层地全新创作。

VanityTeen:死刑犯与看守所警察的主角组关系是如何确定的?其他角色又有怎样的作用?

刘江江:我会给每个人写判词和小传,肖央饰演的郑立棍是按照孙悟空的角色设计的,阿云嘎饰演的尉迟晓是按照二郎神的角色设计的,其他的每个角色都是有反骨的,江湖气很重,彼此互相衬托形成对照。

有缘分的是,我们看守所外景地的后面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道观,道观里供奉着二郎神和孙悟空。更神奇的是,里面出现的数字都跟西游记有关。比如郑立棍的342,是孙悟空大闹阎罗殿时候的年龄,唐山大地震是凌晨3点42分,感觉命中注定会这样。

VanityTeen:片中很多地震的场景是如何拍摄的?

刘江江:在地震置景时,我们特意找了拆迁区拍摄,并迅速落地,美术堪景时,我们天天联系,手机照片都装不下了,还会航拍物料。后来为了节约成本,好几个场景都在一个地方。为了安全起见,黄了了老师还特别设置了安全区,把大家保护起来。以及,我们制片组也非常注意,每天拍摄前,大家都要到现场去看钢筋水泥的情况。

VanityTeen:创作的时候,两人是否有过矛盾,如果有,是如何解决的?以及,拍摄的时候是否有意外发生?

黄了了:经常闹矛盾,严重的时候都彼此拉黑过,拍电影就是这么回事儿,尤其是我们俩这个职位是流程的核心。如果全顺他走,或者他全顺着我们走,我觉得可能都不行。

刘江江:整个剧组也是各种碰撞,冒出的火星子就是我们现在的作品。

VanityTeen:“向死而生”是影片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咱们进行了哪些设计?您是如何理解这四个字的?

刘江江:电影里,黄小蕾饰演的角色白素娥说,“我真的是救不动了,我也没有药了”,但是最后大家还是都是在努力去救,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见希望。无论是电影还是人生,每一个人注定的结局就是死亡,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

VanityTeen:影片里两场大悲大喜的戏,一个是尉迟晓的婚礼,一个是木春桃生产,这两场戏从编剧到拍摄,可以具体聊聊吗?

刘江江:这是我找到的思路。我觉得地震那天,每一个人其实面临的都是极致事件,这个戏剧性前提是合适添进来一些东西。今天没有地震,就正常结婚、生孩子、上学了,但地震来了之后,把这一切东西中途打断了,遗憾就此产生。

我们这个戏写的是没有写完的情书,没有办完的婚礼,没来得及送到医院的人。里边还有我们植入大量的情节上的细节,没来得及一起醒来的人,一起吃的早饭,这一天所有的事情全都被打断,也是在极致的情况下考验极致的人性。

VanityTeen:结尾,尉迟晓与“逝去的英雄”一起写信的画面,是如何考虑的?想表达什么?

刘江江:这个画面打光是不一样的,有点像天堂的来戏感,可以有好几层解读,我希望传递的主题是大家都可以好好活着,珍惜生命,珍惜眼前人。写信其实也是想给观众发一块糖,毕竟前面提到的CP都BE了,希望写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观众的遗憾。

VanityTeen:影片的CP均难两全,不觉得这样有些残忍吗?

刘江江:CP两难全的问题肯定会让观众心生怨念,他们会觉得太刀了,但这个可以类比《西游记》的八十一难,经历完所有的事情后,诸神就会归位,同时,人生也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难以事事圆满。

VanityTeen:您怎么看待犯人在监狱里找到生活源动力这件事情?

黄了了:犯人明明进入到了一个没有自由的空间,但偏偏就是勾勒出了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可这种最原始的生命力恰恰是他们在进来之前最不珍惜的东西。当他们慢慢适应以后,自己很本真的东西就出来了。这里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但是也让他们没办法在四面墙的地方伪装下去。

VanityTeen:您对时尚是如何理解的?认为自己是个时尚的人吗?

黄了了:我觉得自己是很时尚的人,90年代我穿的就跟别人不太一样。我在军营的时候,就穿现在还比较流行的工装牛仔裤、白T恤。现在我走在大街上可能也不落下风。我觉得这是个人的眼光。我们大家都觉得很时尚的东西,可能有的人看就看不顺眼,仁者见仁。


特别策划|《解密》陈思诚:被托举的天才与节奏稳健的导演

编者按:

晨昏轮转,光与影交织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而这些瞬间可以被摄影机记录定格,也可以被摄像机捕捉入画。

如果再加上掌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它就可能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作为“第七艺术”,电影既是文化载体,也是社会媒介,它用缤纷银幕搭建了我们与艺术沟通的影像渠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都是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为此,《VanityTeen》特别策划了「幕后掌镜者」专题,解析电影导演分享镜头、光影与创作的故事。

本期为电影《解密》的导演陈思诚。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这一生就是解密的过程”。
电影《解密》的结尾,面对着老年小梅(吴彦姝饰)的疑问,记者(陈思诚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是电影中主人公容金珍(刘昊然饰)的命运写照,也是陈思诚从麦家老师小说原著中提炼出来,对于个人成长、情感诉求和创作本身的思考。
影片用严肃写实与浪漫想象对比的手法,讲述了“数学天才”容金珍在破译一个个通讯密码的同时,逐渐解开人心的密码,一步步建立亲密关系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戏里,容金珍的突破层层递进,戏外,陈思诚亦然。
从2014年剧改电影《北京爱情故事》上映,成功试水电影圈,到《唐人街探案》系列在商业上大获成功,跃身头部创作者梯队,推动华语电影工业化发展;而后于《外太空的莫扎特》借助科幻元素探讨培养孩子展现的代际冲突,以父子相互治愈表达对生活价值的哲学思考;再到如今的《解密》,用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故事输出自己对个体与时代的理解,同时探索商业和新类型的融合,陈思诚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节奏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横纵向对比陈思诚的过往作品和类似的人物类电影,《解密》在情感维度的表达尤为细腻,如果说破译密码是全片硬核的主线索,那么亲情和爱情则是柔软的故事基底,托起了主人公的人生,让影片的观感更有余味和醇度。

《解密》的故事有些宿命意味。

或许天才天生带有使命而来,注定完成使命而归。在所有的密码得以破译,情感得以体验,容金珍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他短暂璀璨的一生是幸福的,有为之燃烧的目标,有博弈导师的成就,更有亲密关系的滋养。

这其中,亲情对于容金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影片里有前后呼应的两幕,触动人心。

当12岁的金珍迈进大学校长小黎黎(吴彦祖饰)的家,敏感又自卑,面对一切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与“家人”相处,更没接受过餐桌礼仪学习,在第一个“家庭晚餐”就生出了尴尬。
餐桌上,每个人面前各摆着一大一小两个碗,不明原理的金珍直接端起大碗喝茶,一饮而尽,迎来了对面容必瑜(陈雨锶饰)的惊异目光。没想到,小黎黎的夫人叶筱凝(俞飞鸿饰)也端起大碗喝茶,接着小黎黎和容必瑜心照不宣,一起。他们用行动告诉金珍:我们是一家人。
12岁是需要被托举的年纪,从懵懂孩童到青涩少年,这个阶段的男孩子有着对自我、学习、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多重诉求,周围人的关注、支持与鼓励非常关键。
容家的举动无疑将金珍引入了积极的方向,给予的包容与接纳托起了他往后的人生。
多年后,同样的一幕上演。彼时容家衰落,小黎黎过世,叶筱凝和必瑜与救下她们的金珍一起吃饭。碍于身份,金珍不能说太多,餐桌的气氛凝重且悲伤。这时候,容必瑜倒了一大碗水喝,三个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从前。
即便家已蒙尘,即便时光疾行不待人追赶,被滋养的体验不变。
这份滋养亦助力金珍走进了更亲密的体验。

“一个女孩,如果总不自觉地触碰你,就是表示对你的喜欢。”

青春期的女生比男生成熟得早,只可惜金珍听懂了爱情的体征,却听不懂必瑜的弦外之音。也可能,他的身体本能听不到。而在701遇到小梅,金珍的本能意识被唤醒了。

彼时,他吃着叶筱凝送的临别酥糖。这意味着,小梅(任璐遥饰)将成为他的新家人。
小梅的肢体触碰,点燃了金珍的血液。自此,701的墙不再是束缚自由的铁网,而是缱绻浓情蜜意的帷幕。
在那个特殊年代,小梅和金珍的初期相处也许有任务因素,但是金珍的才华、坦诚和用心,无不深深吸引着小梅,彼此成为真正的爱侣顺理成章。
不管是总结首次“约会”自己表现很糟糕,还是用密码表白,亦或者正式喜结连理,爱人的味道与抚慰激发了金珍的潜力,也成了破译密码的动力。只是在和小梅的后期关系上,留有遗憾。
“他们都不懂他,我的金珍。”
老年小梅的一句感叹,也是她对一生挚爱的表白。
对于这两段重要的感情,陈思诚用采访闪回的形式,通过老年必瑜(曹翠芬饰)和老年小梅的视角,直白且炙热地呈现了情感的流动。尽管这在观众的反馈里褒贬不一,但是至少陈思诚自己很满意,也是他深度认同和渴望联结戏里角色的具象化体现。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男孩子打败父亲才能长大,天才打败导师才能出师。
《解密》里,容金珍与导师希伊斯(约翰·库萨克饰)的关系印证了这两句话。
这种 “打败”不是指身体力量的对抗,而是精神思想的碰撞,即在父亲一样的权威面前,能否坚持自我的独立观点和态度。
从角色动能的维度看,金珍在片中有两位“父亲”,一位是小黎黎,承担着关怀与养育的任务;另一位是希伊斯,承担着自我突破和事业方向的指引。而对于后者的认可、质疑、斗争和超越,是所有男孩子的成长课题。
希伊斯既是金珍的伯乐,也是金珍的对手。两个人心心相惜,甚至某种意义上,金珍是希伊斯培养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可以打破自身局限的“自己”。
师徒之间有三次精彩对决:第一次,希伊斯偷棋子。这枚棋子对应金珍丢失的笔记本,表示希伊斯抓住了金珍的弱点——金珍擅长复杂的问题,但是不懂人性。同步暗示,师徒博弈将持续且愈发有张力。
第二次,紫密。希伊斯发明的三个转轮密码极大增加了破译难度,而金珍在梦境里,通过象征着情感体验的摩天轮、钢笔、茶壶、棋子等元素解开了密码,打赢了希伊斯,名声大噪。
这次解密对于金珍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随着游乐场的设施崩塌,他亦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坚定了人生的方向,全身心投入到701的工作里。
第三次,黑密。这轮“解密”回扣了首次博弈中金珍暴露的弱点,希伊斯故意制造思维陷阱,送来一张唱片,诱导金珍误认为还是紫密同类的机械密码,逼其走进了死胡同,几近疯掉。结果,黑密只是最原始的密码本加密,化繁为简,金珍将对于密码的思考转移到对人的思考,一切迎刃而解。
这也是贯穿全片的一条线索,从解除密码本身、到破译高阶密码,再到解密人性依次递进,金珍的成长愈发鲜活生动,愈发有生命的波澜。
师徒初遇,希伊斯带着金珍走进梦里的红色沙滩,那片沙滩是他的恐惧,恐惧自己的智慧消失。黑密再遇,师徒两人在红色沙滩上对弈,金珍彻底明白了导师的意图。
当然,都是天才殊途同归,金珍自然会重复导师的梦魇,后期关于电脑的梦,即是他恐惧人脑将被电脑取代。不过,金珍能够在认识到恐惧之后实现自洽,在这个角度,他再次战胜了导师。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作为师徒关系的重要意象,红色沙滩是全片制作难度最高的场景,主创开始希望能在实景拍摄,搜集了很多资料,但是考虑到实操情况,均未能如人意。
综合思量,团队决定棚拍完成,他们在一个5000平米的大棚里,运进100吨左右真实的沙子,再用造浪机去营造浪花滚滚的场面,以及测试几十种不同颜色和质地的沙子,看它们与海浪、光影混合的效果。另外,主创还用了巨大的LED灯阵,以营造日落在海平面的效果。
《解密》当中有十场梦境,无一不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剧本需要非常扎实,可以在细节逻辑上支撑美术、摄像等视效环节的工作,并且达成双向赋能和调整。这印证了一句话,电影是一门群体性的艺术,是凝聚所有幕后人员审美和热爱的“孩子”。
陈思诚曾公开表示,通过全体人员的努力,这些梦变得更丰富,比他一开始想象得还要瑰丽、还要绚烂、还要宏大。
2024年恰是陈思诚以创作者身份步入电影圈的第十年。不算命题作文《我和我的家乡》和监制的作品,他在这十年里,共执导了6部故事长片,创造了近百亿的票房成绩,若是以市场反馈为衡量标准,着实有量有质。
而且难得的是,复盘他的导演成长轨迹,可以发现,陈思诚一直在稳步前行中探索突破与创新,有一条由满足市场到兼容自我和观众的酣畅曲线。
陈思诚很聪明,在初步试水电影圈的时候,选择自己大热的剧集IP改编,并定在情人节公映,这样双向保证了票房基本盘,为其下一部作品奠定了基础。否则,看不到市场回报,继续筹备建组的难度很大。
至第二部《唐人街探案》,陈思诚选择了「悬疑+喜剧」的类型片风格,撬开了市场的缺角,一窜而爆,在投融资层面,获得了创作的主动权。
这值得很多青年创作者借鉴,部分有才华的导演编剧在首部作品小爆或者得业内好评之后,往往会很快尝试自我表达,但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市场和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就算是陈思诚,也是经过《唐人街探案》三部曲才开始拍摄作者电影。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陈思诚天生具有市场嗅觉和敏锐度,能够抓住社会热点和大众的心理诉求,善于借力打力,包括挑选新人创作者,同样眼光独到,大多可以达成“1+1>2”的效果,体现在《误杀》和《消失的她》尤为明显。
有了执导和监制的稳定市场盘,陈思诚才开始尝试自由表达,《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逆陈思诚”的电影没有太多类型元素,更多是充满童趣的天真幻想,是陈思诚为自己和父亲、孩子圆的一个梦。虽然影片的市场表现一般,但是让业内外看到了他的更多面,特别是柔软的一面。

《解密》的出现无疑是在这基础上的进一步尝试,并且从自我突破和市场延展的角度看,有着重要的起承作用。

区别于前几部电影,这部作品展示了陈思诚在艺术审美、人性解析、悬疑布线、意象表达、商业与文艺融合等多维度的能力,丰富深远且有广阔的延展性,一些作者化的表达能感动自己,也能让观众接纳,再度令业内外对他的认知产生了质变。
可能当下的票房没有给予足够的惊喜,但是陈思诚的突破相信会经过时间沉淀后收到回响,以及未来他导演之路的创作空间值得期待。
笔者曾经在《外太空的莫扎特》公映前,采访过一次陈思诚,犹记得,他说电影是自己的避世之地,可以解决自己和周围人的问题。也清楚记得,被问及关于行业前景的看法时,他抬头望向窗外的眼神——陈思诚深爱着电影,远比自己和任何人想象得更加浓烈。
期待这样的他,继续保持节奏,用更多更好的作品表达对于世界的理解,同步触达自我和观众无缝隙。

PERSON|独家专访《白日之下》导演简君晋:电影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向世界发问

4月12日,由尔冬升监制,简君晋执导,姜大卫、余香凝、林保怡、梁雍婷主演的电影《白日之下》登陆内地院线。

影片改编自2014年至2016年期间震惊中国香港地区的真实新闻事件,讲述了新闻记者凌晓琪截获一宗有关残疾院舍“彩桥之家”虐待院友的线报,为了查实真相,她通过伪装成失智老人通伯孙女的方式潜入院舍,寻找日光之下残酷真相的故事。

该片早在2023年11月在香港上映时,就用超高的话题度席卷了各大媒体与网络,最终以超2000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拿下了2023年香港市场华语片年度第四名。并在今年的香港金像奖20项大奖中横扫16项提名,成功斩获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三枚大奖。豆瓣开分更是高达8.2分,显示出观众对电影的高度认可和喜爱,也让新人导演简君晋走进行业视野。

但就是这样一部口碑佳作,却从筹备到开机四度面临“胎死腹中”。简君晋与团队前后耗费了近六年的时间,才算走完了这条回环曲折的上映之路。用简君晋告诉VanityTeen的话来说:“《白日之下》每个环节的完成,都应该被视为一次胜利。”

拍部电影而已,为何过程如此道阻且长?

2014年至2016年,多起香港疗养院霸凌事件的曝光,反复捶打着简君晋的内心。

这些事件里,年近八旬的白发老人衣不蔽体,被放置在白日下等候浇浴;残疾院友被绑在床上,双脚因热水灼伤满是水泡;智障女孩被院长在职期间屡次性侵……一桩桩罪行触目惊心,箭头直指香港福利机构在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

“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或者我的家人老了的话,我们会怎么办呢?”与万千香港人一样,简君晋也因上述新闻感到无限愤慨。而电影创作者的敏锐,又进一步迫使他去探究新闻背后的真实矛盾,尝试用影像的方式勾起社会的反思。

于是简君晋开始着手相关资料的搜集,从2018年实地走访了多家香港福利院社,并联系到当时报道虐待事件的两位记者进行了深度交流。通过了解,他发现,当年新闻里暴露出的问题,只是现实里的冰山一角。

在他之前的设想里,报道新闻的记者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后,理应获得院友们的支持与掌声。然而现实情况是,因为相关院舍被停业整顿,一部分院友变得无家可归,所以将矛头对准记者对其辱骂。

这件事给了简君晋莫大的创作震撼:“有时候做一件动机很善良的事,结果未必是好的。”他并不只是想通过电影,去将当年的新闻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出来,而是想为电影找一个更巧妙的切入点,呈现出现实存在的暧昧与复杂性。最终,简君晋选择通过记者的视角去描述整件故事的经过。

随着剧本一点点完成,简君晋开始面临要为剧本寻找投资的问题。而这这一找,就是四年为期,

在香港,新人导演的成长并不容易,2018年距离简君晋的第一部长片《当C遇上G7》已经相隔了近五年。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就算《白日之下》里的新闻原型当年引起了全社会范围的讨论,却也不意味着简君晋作为一名新人导演,能够在电影市场中拥有充足的票房号召力。其次,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也并不被市场看好。

以至于从2018年到2022年的时间里,简君晋先后被四位投资者拒绝过。“一次又一次以为能开,后来又不能开,一路筹集资金都有困难”。就连监制尔冬升后来也在接受采访时打趣道:不要以为我介入了《白日之下》,它就能开拍了,有时候没用的。

被拒绝过四次的简君晋,内心生出了许多茫然,怀疑着这个故事究竟还能不能开机?在这期间,亦有许多同僚或者投资人好心劝他。“不如放弃这个项目,去拍摄更赚钱,更抓人眼球的商业喜剧片。”等等,但这些建议全部被简君晋一一推了回去。

“先拍《白日之下》,再拍其它。”

他觉得自己并非刻意地要去坚持这件事,只是从心底很想把这个故事给拍出来而已。像极了电影里记者的那句经典台词。“可能真的没有人在乎,可能我们试过一千次都没有用,但说不定这次就会改变。”

好在,命运没有让简君晋尝试一千次那么久。2022年,《白日之下》终于找到了愿意投资它的伯乐——古天乐。

古天乐喜欢《白日之下》命题的深刻,对简君晋嘱咐:“先别去想票房的事,先做好电影,我想做的是通过这个电影给社会带来好的回响。”还在机缘巧合下,为简君晋推荐了好友林保怡饰演电影中的章院长一角。

令人感慨的是,早在几年前,简君晋就曾找过林保怡出演这一角色,但当时林保怡正忙于网剧的制作,实在无暇顾及其它。直到这次被天时地利人和驱动,才重新选择出演。让简君晋的这一次寻资,堪称双喜临门。

或许是曙光降临的一刻,简君晋等待得实在太久。想起《白日之下》开机那天,简君晋感叹道:经历了五年我们都没有放弃,那这部电影能够开机就已经算作胜利。”

虽然淌过了整个项目最难的部分——资金。但《白日之下》题材本身的特殊与沉重,使得整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充满着无数压力与挑战。只不过这次压力不再是投资公司给的,而是简君晋自己给自己的。

在简君晋看来,《白日之下》的故事承载着众多他人的苦难,所以从演员表演,剪辑配乐再到场景调度等等,都不能有丝毫让人产生是在消费受害者的不适。其次现实往往存在着许多灰色地带和矛盾纠葛,不能站在制高点去看待人性的复杂。

影片里章院长(林保怡饰)性侵院友小玲(梁雍婷饰 )的重场戏。简君晋就与二位演员在沟通后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我们都不希望用这场戏去博观众眼球,好像要去主动渲染事实一样。我们更希望的是,呈现一种很客观的视角给到观众。尽可能的保持情绪克制、平静又抽离的去演完这一场戏。”

为此,简君晋会与演员们在开拍前,不停地探讨着角色的心理动机,以便让人物的性格更加真实落地。就像影片中十恶不赦的章院长,戏外观众都知道这一角色价值观的扭曲,但演员林保怡却无法在饰演角色的过程中,与观众抱有相同心态。

“因为一个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是不会觉得自己在做的是坏事,他一定是有着一套说服自己歪理。这种理直气壮作恶的样子,才会更加让人觉得变态与恐怖。”所以林保怡在饰演角色时会顺着这条线索,用帮小玲清洁耳朵的动作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用看似是一种爱护院友的行为遮掩自己的犯罪行径。

而受害者小玲的角色设计,则是一位很有礼貌很善良的小朋友。所以当小玲感受到愤怒的时候,也不会主动攻击其他人,反而会用原地转圈,或者伤害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角色的内心情绪。还有影片中老人们被脱光衣服,在露天地方混合洗澡的场景。以及被很多观众誉为“反高潮”的结局,都是在这种理性自然的整体基调下进行创作。

简君晋觉得,作为创作者就算不能完全理解当时在受苦的哪些人,但也应该尽量去感受,去了解。因为很多悲剧的发生,并不是个体的原因,而是社会结构或制度的层面并没有被处理得很好,所以才会导致矛盾的爆发。“很多人的声音在这个社会上都是没能被听见的,所以我们就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够更加珍惜、了解、帮助身边的人多一点。那我相信这个社会,会变得有些不一样。”

自《白日之下》上映以来,由许多网友自发形成的自来水影评,开始积极涌上社交媒体。

简君晋记得有次,一位观众留言说,看完《白日之下》令他更珍惜家人,想马上将家人从养老院里接出来去放松喝茶。那一刻,简君晋内心感到幸福无比。还有一次,待影片放映结束后,有一位传媒工作者向他走来,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轻轻拍一拍他的肩膀,给了他一个微笑,就让一切祝福尽在不言中。

“这对我来说是是一个很大的肯定,激励我继续想成为一名导演,去拍其他更好的作品。我们这些拍电影的人,未必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向这个世界发问一些问题。”

直到影片结束,《白日之下》都没有为观众提供一个回答,关于未来到底如何,关于世界是否会改变。因为《白日之下》解答不了这些问题,电影能做的也只是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人们思考的意义。

与简君晋交谈期间,恰逢第42届金像奖于香港拉开序幕。被问及是否对自己获奖产生过预期?简君晋坦言他持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曾经在金像奖帮忙过几年。如果获奖的话也会很开心,若没有的话也没关系。做好自己的本分,继续去发掘一些不一样的题材,用不同的故事感动到不同的观众,这个才是他最想做的。

“很多电影工作者常说一句话,那就是每一部电影都有它自己的一条命。我的岗位是编剧和导演,那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在制作层面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一部好的作品。而当这部作品踏上了上映的路程之后,就有了它自己的使命。它会走上属于自己的路程,不再能是导演把控得了的。”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白日之下》成功抵达了自己的使命,助推了人们对真实案件的关注和正义的实现。

2024年3月25日,距离《白日之下》在香港地区上映四月,距离内地院线上映之际。电影中章院长的原型人物,康桥之家的院长张建华性侵智障少女案,终于有了结果。原告方获得胜诉,被告张建华和康桥之家被裁定需要共同赔偿约119万港元。这一赔偿金额中,约有七成(约83.5万港元)由张建华个人承担。

此时,距离张建华2014年初次受到指控,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漫漫长路,终有回转。


PERSON|对话《白蛇:浮生》导演陈健喜/李佳锴:回归最纯粹质朴的爱情观

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体验。

它可以是承载与击破一切的力量,更是唯一能够孕育生命的情感。

依托于这种极致的情绪感受,讲述“人妖相恋”的《白蛇传》经过历代口口相传,与《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故事以奇幻浪漫的手法戏剧化表现了爱情生发的全过程,从带有滤镜的彼此吸引,到心动紧张的相互试探,再到相依相许的你侬我侬,以及了解到最本真的对方之后,难免迸发的负面情绪,最后到看清自己的真心,协力打破一切外在壁垒和束缚,两个人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其中,所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和矛盾冲突亦是爱情体验的影像化诠释,无论是白娘子被镇于雷峰塔,还是许仙的苦苦守候,像极了爱情里天旋地转一般的状态,以及“再困难也要去靠近”的原始驱动力。

8月10日“七夕”公映的《白蛇:浮生》再现了这样的过程和状态,作为追光动画“白蛇”系列的第三部电影,同时也是收官之作。影片没有像前两部一样,主打原创情节,而是大框架还原本传故事,在细节设定上适度创新,融入当下的价值观与更具戏剧亮点的角色人设。

这种回归原点的处理方式,为系列扣回了创作母题,同时以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进一步释放了《白蛇传》的内核魅力。

区别于其他三个爱情传说,《白蛇传》很有生活气息,白娘子和许仙是真正经历过婚后生活的爱侣,最初阶段,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特别符合东方语境的理想亲密关系模型。而《白蛇:浮生》正是刻印了这点,片如其名,一方面用宏美精致的镜头铺设了出南宋临安城画卷,另一方面用细腻精巧的桥段展现了小夫妻间的恩爱甜蜜。

与此同时,影片也没有规避爱情中相处的正常反应,许仙第一次看到小白的蛇身,会害怕,会不知所措,这是合理的。任何人遇到类似的认知颠覆,都会有同样的行为,程度不同而已。而爱情的质的飞跃,就是接纳对方真实的样子,依然深爱。

不过,尽管夫妻之间的情感流动尊重传统故事,但是对于动画电影的形式并不友好,这意味着在强情节、大事件较少的空间里,创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构建小事件和“调味剂”元素。就此,《白蛇:浮生》呈现得不错,用节日民俗、市井烟火和喜剧元素提升了故事的丰富度,以及特别设计了符合语境的人物妆造。

当然,大场面少并不是没有或者不甚精彩,小白、小青与法海的斗法等名情节仍然是全片高光,也是国产动画制作技术的体现,纵向对比“白蛇”系列、还是横向对比追光动画的其他作品,明显能看出影片在毛发、光效、水纹等全维度的技术升级。

另在影片的内容和制作之外,作为系列第三部作品,《白蛇:浮生》也力求在各个环节尽善尽美,典型的就是片尾曲,赵雅芝和叶童联手献唱《千年等一回》,致敬经典,并为老剧迷圆了梦;陈昊宇和陈丽君则合作了一曲具有越剧元素的主题曲《浮生一白》,带动年轻观众且宣扬戏曲类传统文化。

以及,“白蛇”三部曲标志着追光动画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新阶段。

自2016年《小门神》在元旦公映,至2024年《白蛇:浮生》在“七夕”登陆全国院线,八年间,追光动画连续推出了《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长安三万里》九部动画作品,直接促进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与行业共同摸索前行。

但是从市场表现看,前期的追光动画欠缺了一些运气,相关作品的票房并非平稳走高,而是曲线式上涨。直到《白蛇:缘起》上映,以及推出“新传说”“新神榜”“新文化”的战略赛道,追光作品的票房逐渐爆发式增长,进入10亿俱乐部的《长安三万里》则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谓苦尽甘来。如今,追光动画无疑正在夯实高标准、工业化的超级IP制作路径。期待他们的下一部作品,也期待国产动画市场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以下为《白蛇:浮生》两位导演与《VanityTeen》的对话实录:

VanityTeen:区别于很多神话传说电影,《白蛇:浮生》没有主打奇观叙事,而是重点渲染夫妻二人的市井生活,那么在这种语境下,怎样调动观众的情绪?

陈健喜/李佳锴:开始做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决定了压缩大场面。这可能违背了大家对于动画的既定印象,因为打斗等元素确实可以让大家更放松,能够刺激观众,但是我们追光做了十年动画,需要去尝试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就会考虑,给大家呈现一些生活上的片段、一些小而精的感受。

这个地方的最大难点即是在生活氛围的基础上渲染趣味性,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是把整个市井风貌做得生动灵活,让场面更可信。第二是增加喜剧元素,这是追光之前做得比较少的地方。其实生活本身就需要一些调味剂,我们也不希望小白的这趟旅程很枯燥。

VanityTeen:对比《白蛇》系列的前两部作品,《白蛇:浮生》与大众熟悉的《白蛇传》故事更贴近,这有利于创作还是挑战更大?

陈健喜/李佳锴:挑战很大,本身动画的优势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这次我们做得非常克制,再加上正传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所有人都知道会发生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仔细审视每一个情节,保证其足够精彩且有代入性。

当然,我们也会对人物进行改动,使其更符合我们当下的价值观,被年轻人所喜欢,这也是我们的一些使命感。包括小白有勇有谋,小青冲动但坚守正义,许仙虽为凡人之躯,精神勇气却能比肩神明,法海有自己立场的同时,更接地气,也很帅气。或者应该这么说,我们希望大家去尊重和观看,重新对代代口口相传的《白蛇传》故事感兴趣。因为一切的起点都是这个正传。

VanityTeen:片名副标题“浮生”,为什么叫“浮生”?

陈健喜/李佳锴:片名里的“浮生”取自《白蛇:缘起》主题曲《何须问》中的歌词“何须问,浮生情”(《白蛇:浮生》的定情曲)。我们对“浮生”的理解是,比如小白从断桥起,断桥结束,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对她来说很重要,是她人生的一段历程,对于许仙也一样,对于小青也一样。我觉得可能每个人都会有“浮生一年”类似的感受与经历,经历的东西可能是最宝贵最真实的。

VanityTeen:《何须问》是本片的灵魂之一,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陈健喜/李佳锴:《何须问》是阿宣和小白很重要的一个曲子,然后许仙本身会吹笛子,要吹什么曲,考虑了很久,然后最后还是选择了《何须问》。然后《何须问》不是说他练过,他是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因为是阿宣转世,所以在许仙身上《何须问》就是有点转世的意象给他。通过《何须问》小白和许仙在船上相会的时候,小白听到这首曲的一个真实的反应,也让小白对于她与许仙之间的关系抓得更紧,让他们爱情续在一起,所以《何须问》对于续集连接还是挺重要的。

VanityTeen:想通过《白蛇:浮生》呈现怎样的爱情观?

陈健喜/李佳锴: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故事里,小白和许仙是非常纯洁且纯粹的爱情,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丝毫猜疑和分裂,表达的是最最最淳朴的爱情观,这是当下观众需要的。我觉得需要唤醒大家去审视这种感受,一种双向奔赴的、对等感受的情感表达。

VanityTeen:之前《白蛇:缘起》的国风设计很用心,这次《白蛇:浮生》是否有些差异化?

陈健喜/李佳锴:《白蛇:缘起》的色彩更浓烈一些,比较符合唐朝的风格,就很丰满充盈的感觉;而《白蛇:浮生》的语境在宋朝,我们就会寻找宋朝特有的雅致感,下调整个色调的饱和度,这是艺术上比较重要的选择。比如断桥等场景,用了很多中国古典色。

VanityTeen:对于传统文化的呈现,影片在细节上做了哪些特别设计?

陈健喜/李佳锴:两个事儿,一个是我们大量参考了《清明上河图》。里面对宋朝市井文化的呈现非常细致,包括人物的状态、各种职业的营生,这样我们所呈现的生活环境就会更加生动和真实。另一个是节日元素,民俗节日是刻在中国人肌肉的记忆,我们可以拿它分布一整年的时间点,丰富细节,比如端午节展示青团、赛龙舟等民俗传统,刻画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杭州城。我们特别做了很多功课,查阅了大量资料,去杭州采风,采访专业人士,为的就是在文化表达上尽善尽美。

VanityTeen:在技术处理上,《白蛇:浮生》有怎样的升级?

陈健喜/李佳锴:在光效、毛发等维度上,我们均有升级。大家可以对比第一部作品来看,小白的皮肤肌理、头发,都更精细了。还有金毛犼,它变大后需要处理大量的毛发,这在五年前是我们不敢做的一件事,现在因为技术升级,可以去做一些新的尝试了。再比如弹性,像李公甫的肚子,在穿插模型上更丝滑,呈现出一种肉感。这对于喜剧角色是很加分的,更利于将角色夸张化,这在五年前不敢想。不过,技术升级的基础上也要做大量准备,就像结尾大战,我们做了很多方案和测试,才有了现在的效果。

VanityTeen:我们有注意到小青的口红色号很好看,那在角色妆造上,咱们有何心得?

陈健喜/李佳锴:这就要说我们的角色设计总监,她是追光动画十年来角色的设计师,从小白、到大家非常喜欢的杨戬和后面的李白、高适,这些形象都是出自她之手。比起前两部,《白蛇:浮生》确实在妆造上做了调整。这部里,她们来人间生活,不能太暴露妖怪的身份,由此在保持两人特色的同时,做了些减法,没有第一部明艳。小白这次在造型上做了一些装束调整,裙子的开口、服装的长度都会更居家一点点,也是符合她在临安城想过日子、去好好生活的一个状态。小青其实我们让她的衣服攻击性降低了很多,在《白蛇:缘起》里她穿着盔甲,《白蛇2:青蛇劫起》刚开头的时候穿的是高领的比较严肃的衣服,整体来说小青的攻击性都比较强。我们希望小青在杭州城里也是一个正常的小姑娘,也能融入到这个世界里,所以保留她的主体颜色之余,衣服其实是更生活化了一些。

VanityTeen:影片结尾是小白、小青在断桥上的回眸,这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意义吗?

陈健喜/李佳锴:回眸这个动作在整个《白蛇》系列非常重要,不管是第一部“姑娘,你的朱钗掉了”,还是第二部小青的回眸,抑或是这次的故事,我们都希望结局可以贯穿这个特色,并且白蛇和青蛇同框,也有二人和观众告别的意思。

VanityTeen:许仙、小白、小青的故事还会有后续计划吗?

陈健喜/李佳锴: 以他们为主线的故事之后不会再做了,但是大家可以期待下延展出来的角色,例如我们都很喜欢的宝青坊主,再有结尾彩蛋的两个仙鹤,其实在我们看来,宝青坊主更像一个看客,小白和小青的故事只是宝青坊众多故事中的一个而已,它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

VanityTeen:这次邀请了叶童和赵雅芝两位老师助阵,可否分享下和她们合作的过程?

陈健喜/李佳锴:我在MV拍摄现场见到了两位老师,她们活力满满,而且非常敬业和专业,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的一个点,并且她们对于《白蛇传》这个故事是非常有感情的。两个人分别看了电影,都很激动,都希望把这个故事传下去。

VanityTeen:陈昊宇和陈丽君共同演唱了咱们的主题曲《浮生一白》,可以聊聊和她们的合作吗?

陈健喜/李佳锴:我们非常喜欢她们,首先这首歌是对唱,很契合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且丽君是戏曲演员,歌曲又具有戏曲元素,再加上歌词的灵感源自宝青坊主,她在这部戏的身份也是戏班演员,以及《白蛇传》本身是戏曲故事。综合来说,都是很合适的,我们希望在结局的时候,大家可以用解读传统故事的角度感受歌词。这首歌在录制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很感动了,是一起非常愉快的合作。


PERSON|独家专访《默杀》柯汶利:用“沉默”描摹众生相

电影《默杀》正在火热公映中。在此之前,影片曾被业内称为“全村的希望”,绝大多数人都在期待,它可以提振2024年的电影暑期档,一扫“天热人冷”的市场局面。

从结果看,《默杀》不负众望。截至撰稿,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影片票房已突破5亿,最终数据预计冲破14亿,有望成为春节档之后,本年度首部进入10亿俱乐部的电影。

得此佳绩,影片的导演柯汶利进一步证明了自己。

2019年末,柯汶利曾凭借执导《误杀》一举成名,影片以13.33亿的票房获封年度黑马。只是由于作品为翻拍,并未全面展示他在剧作维度以及整体把控上的能力。而今,其自编自导的《默杀》同样成绩斐然,才真正让人意识到,这位剪辑出身、来自马来西亚的青年导演,着实才华满腹。

《默杀》公映前夕,笔者和主创在午夜时分共同观看了影片的IMAX测试版,并于次日,与柯汶利坐在一起聊了聊。过程里,一方面感叹于影片本身的表达,另一方面发现,某种意义上,作品调性与导演本人的性格经历与一脉相承。

柯汶利出生成长在马来西亚槟城,那里有很多地方的侨胞,不同肤色的人往来汇聚,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融会贯通之中又催生出了新的槟城文化。这种氛围自然移植进了柯汶利的骨血里,令他在创作中总是能够快速吸收了解别人的优势和想法,继而与自己的创意思路高效融合。

他会认真倾听和尊重所有演职人员对于剧本的评价,若是有人不理解自己的表达,那就调整剧本,调整到大家都能一看即懂为止。“尽可能所有人满意、挑不出剧作的毛病”是柯汶利坚持的创作原则之一。

他也会在片场和大家打成一片,沟通每个人的想法,调动全剧组顺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犹记得观看《默杀》测试版前,大家见到他开心不已,正式放映时,全体为开场欢呼。很明显,这是一个团结的剧组,柯汶利就是团结的支点。

当然,他还有自己的念想和情结。大海是片中的重要元素,不仅有众多重要镜头,还有一首全民熟知的歌谣——《大海啊故乡》贯穿前后。柯汶利透露,作为祖籍在福建泉州的华裔,其自小就对海那边的故乡心存向往,而大海的自由和汹涌,自然也成了他的创作灵感。

《默杀》无疑外化了柯汶利的这些特质,同时结合他对光影声效的独特理解,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即包容性与风格化的融汇互补,极致感与融合感同并出现。

包容性体现为故事表达。柯汶利直言,《默杀》的灵感源于一则社会新闻,一位母亲寻找女儿却屡遭漠视。这种旁人沉默的态度激发了他的创作欲,在其看来,沉默是罪恶最大的帮凶,并且碍于情绪感受释放无路,往往积蓄了巨大的力量,一旦迸发,山呼海啸。就此,柯汶利决定讲一个“沉默”的故事。

他以校园霸凌为线索,众生相为结点,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具体说来,依据核心场景学校,用数组亲子关系,结合校长、老师、房东太太等支辅角色,构建出一个小型社会,以个体代表群体,将众生的态度与行径用戏剧化的极致方式缩进了镜头里。

影片中,面对着暴力恶行,绝大多数角色显出了人性的多面性,彼此更是因为立场和价值观不同,在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连续转换,这亦使得故事的悬疑感和戏剧魅力不局限于事件冲突,而是作用在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本身。

就像霸凌者安琪(穆梦娇饰)在废弃公交车被报复的一幕,此时镜头为安琪主视角,观众可以感受到女孩的惊恐,但同时又愤怒于她的凶恶,对她深恶痛绝,想看其自食恶果。所以,当身着黑衣的林在福(王传君饰)穿过雾气而来,善恶两极的身份融为一体,形成了强烈的对冲,张力十足。再比如,五年前,钟晓晴的母亲(李梦饰)无视林在福的求助,可是在五年后,她成了当时的林在福。

这样看来,尽管《默杀》和《误杀》均为悬疑类型,但是叙事方式和侧重内容迥异。方式上,《误杀》为“明牌”对阵,正反派开场即知;《默杀》则是“暗牌”布局,反转不断,后半段才理清整个事件的始末。

侧重上,《误杀》偏重事件的戏剧性,《默杀》则更关注事件里的人,在强视听的拍摄技法之下,更多展现了柯汶利对于人、人的行为、人与人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带着其独有的人文关怀。

风格化体现为镜头语言。看过《误杀》的观众都知道,柯汶利是视听高手,他很擅长用光影、色调、特写和意象烘托剧情走向和角色心境。而到了《默杀》,柯汶利在这方面更加成熟。为了渲染“沉默”的力量,他有意加强了声效的运用,试图打造一部“用声音讲故事”的电影。

伴随着《大海啊故乡》响起,女校的日景徐徐铺开,而后,鼓声、海水声、雨声、脚步声、榔头声、汽车鸣笛、朗读音、手机铃等不同属性的声效接连四起,情节由耳入心,多维度带动了观众情绪。

以李涵(张钧甯饰)潜入林在福家中的戏为例,屋内,李涵躲在床底下,屋外,林在福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步步敲在了李涵的神经上,也敲在了观众的注意力上。

另外,光影的运用依然可圈可点,甚至层次更加分明。在人物刻画上,眼神光的使用,放大了每个人的神情冲击力,仿佛银幕消失,人在面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尤其在闭口不能言的环境中,是表达的唯一出口。柯汶利坦率表示,他有特别设计和拍摄演员的眼神。

色调方面,《误杀》中冷尾暖的色调对比曾令人印象深刻,《默杀》则延续了类似的表现手法,冷色调肃杀阴寒,悬疑犯罪的氛围拉满,暖色调则调高了明度,让部分画面接近于真实的生活。无论是林在福与女儿惠君(徐娇饰)在一起的温馨时光,还是陈语彤(王圣迪饰)得到自由的画面,人物在朗朗晴空下,均流动着生命的色彩。

以及,林在福心愿达成、彻底解脱的那一刻,出现了全片唯一的太阳,象征一切真相大白,一切冤屈得以昭雪。这一幕也是整部影片的基调——故事悲伤,可是底色积极。再有鸽子、千纸鹤、书籍等意象表达,加上冷冽肃杀间夹杂的轻松幽默,也都是柯汶利的典型特点。

总的来说,以包容性的态度编撰剧本,以风格化的表达呈现视听;用极致的镜头语言诠释“沉默”,用“沉默”映射社会众生。这是《默杀》取得商业成功的原因所在,也是柯汶利在导演之路再下一城的动力内核。 

采访前,笔者曾和数位朋友说起,只是单提导演名字,他们大多一脸茫然,但是一说是《误杀》的导演,所有人恍然大悟,表示极力期待,看来仅有一部作品还不能打出导演的个人招牌。不过在当下,基于《默杀》大爆,我们可以明确,在柯汶利的第三部院线长片公映时,他的标签不会再是某某作品的导演,而是“柯汶利”三个字。

可是个人招牌也是把双刃剑,如果说《误杀》展示了他的剪辑和视听能力,《默杀》展示了他原创叙事的能力,那么第三部作品必须秀出新的肌肉,才能满足业内外的期望。当然,我们坚信,柯汶利仍会不负众望。

VanityTeen:为什么想要讲一个关于“沉默”的故事?

柯汶利:这个故事的灵感源自我读书时候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就是妈妈去找女儿。然后我就发现那些邻居很冷漠,都在沉默,不愿意伸出援手。我就在想,到底人们遇到什么事情会沉默,或者沉默只是不愿意帮忙这么简单吗?好像也不是单纯的源于自私自利,那么不同的人是否有不同的价值观?按照这样的思考,我就想做个“众生相”,去讲众生对于沉默的态度。

VanityTeen:电影里,有哪些具体展示价值观对撞的桥段?

柯汶利:举一个例子,像金士杰演的方老师,他就是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觉得死者不能复生,可活着的霸凌者还有救。他和王传君饰演的林在福有一场用学校设备隐喻的戏,一个说坏了还能修,一个说坏了就是坏了,就是这种对撞。他俩的互动其实蛮有趣,从林在福信任方老师,到他怨恨方老师包庇霸凌者,抓了方老师质问,再到危机时刻,方老师保护林在福而受伤,林在福再叫来救护车,没有绝对的好与恶。

VanityTeen:您是个不会沉默的人吗?

柯汶利:我觉得我看到一些事情,会愿意站出来。其实站出来的方式有很多,像电影里礼堂的大鸽子。我看过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英语谚语叫Elephant in the room,就是有一只超级大的大象在一个小房间里,所有人都会绕开大象做自己的事,好像没看到一样,但是其实它存在,真相永远都存在。在电影里,沉默就像一个螺旋,把真相被禁锢在礼堂,只有小彤看见了,也只有她愿意站出来。

VanityTeen:片中,施害者和受害者的身份在不断反转,怎样在这种反转中强化观众的代入感?

柯汶利:这可能和我自己的观影习惯有关,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希望能得到一种娱乐感。那自己在设计故事的时候,也会做进去这种娱乐感,而这个感觉一定要建立在合理化人物动机的基础上。一定要先把人物的逻辑捋顺,否则所谓的反转就是在炫技。还有,人物的关系也要有连接和回扣,在《默杀》这个故事中,李涵是沉默的元凶,后面房东徐妈(蔡明饰)、钟晓晴的妈妈(李梦饰)是第二个、第三个,且都遇到了困难。可是如果徐妈和钟妈妈都在源头上帮助了李涵,那自己的困难也许可以避免。最后钟妈找女儿的样子与林在福、李涵一样,就是她当初沉默的结果。

VanityTeen:对于相关的反转,有没有特意对视角进行设计?比如林在福攻击安琪的戏,开始以安琪的视角展开?

柯汶利:有的,到了那场戏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安琪是霸凌者了,可在那个场景中,又看到她也只是个会害怕的小女孩。这时候可能会有一些观众像方老师一样,有些担心她,同时又会觉得她罪有应得,就很矛盾。但是我觉得这种矛盾对我们的电影是好的,有不同的声音和感受,大家有话题可以聊。

VanityTeen:蔡明老师是您主动邀请的吗?徐妈这个角色的作用是?

柯汶利:是我主动邀请的。我看了蔡明老师演的一些小品,觉得她很幽默又接地气。《默杀》是一部色调偏黑暗、节奏偏紧张的电影,中间要是有一两个带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可以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一紧一松,张弛有度。有评论说,看到蔡明老师来,好像给我们这个电影找到了一块浮木,我觉得还挺好玩的。和徐妈作用类似的,还有吴镇宇、阿如那、王成思饰演的警察,他们办案的时候可以诙谐幽默一些。

VanityTeen:怎样拿捏严肃和幽默的比例?幽默的部分如何呈现得生动自然?

柯汶利:不能为了搞笑而搞笑,只能是在事件中展示人物的幽默诙谐。我觉得比较舒服的办法是,按照人物的个性出发,去设计可能真实发生的戏。像徐妈这种房东,就是大家周围都会有的阿姨,假装很善良,实际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又很吵。

VanityTeen:为何会选择王传君出演林在福?他带给了您哪些惊喜?

柯汶利:传君是我去年在北京电影节期间一起当评审认识的,我们很投缘,有很多相似的品味,以及对于电影的喜好,意识比较同步。后来我们就一起出来聚会、喝酒、聊天,互相更了解了。再后来,我准备做《默杀》,就问他有没可能出演这个角色?他看完剧本就同意了,也没多说什么。我之前看过传君的《我不是药神》《孤注一掷》等作品,一直很喜欢他的表演,但是这次《默杀》又觉得很不一样,他真的在角色里,而且是在用生命演出。

 VanityTeen:张钧甯呢?感觉她在里面也是突破了自己,而且好像有刻意减肥?

柯汶利:钧甯老师,我觉得她在挑战极限。整部戏从头到尾,她应该是最辛苦的演员,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刻意减肥,她来的时候就很瘦了。她有很多动作戏,包括和传君的打斗,还有吊威亚,爬上爬下这种。有一场戏,她还因为爆炸的冲击力受了伤。还有她的装扮,对孩子的关心等,也能让人相信她是个妈妈,和平时形象反差很大。

VanityTeen:对于指导演员,您有特别的方法吗?

柯汶利:很核心的一个,就是演员必须相信你,他们必须相信我的判断。好的创作一定是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大家才能相互自由表达观点,就像打乒乓球一样,有来有往。我其实和所有演员私底下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了,因为是在我老家槟城拍戏,我也会请他们吃特产榴莲,就是猫山王。所以,拍这部戏相当于朋友们在一起工作,非常舒服,很享受,某种程度上也会有一种幸运感。

VanityTeen:那在实拍的时候,大家又是怎样的呢?

柯汶利:进入工作状态,每个人是非常严肃且要求精准的,与私下玩得好不冲突,这种松弛感很好。电影对于我是一辈子的事业,一旦进入摄像机后面,我会拿出最专业的一面对大家,也希望大家用最专业的一面对我。

VanityTeen:黄明昊这次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很多人觉得颠覆了对他的认知,您是怎样激发出他的潜力的?

柯汶利: 我不敢说激发,但是我觉得要找到每一个演员的独特性,也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那一面。在选择这个角色的演员时,我看过黄明昊一个校园霸凌主题的MV,就觉得他可以,后来问他能不能剪头发,他说没问题,那就OK,来吧。我认为演员一定要有个积极性,他非常想参与,就能最大化激发他的潜力。而且黄明昊很努力,自己写了4000多字的人物小传,现场配合度也很高,和我们打成一片,完全没有当红偶像的架子。另外,表演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这都是有积极性的表现。我真的很看重这点,如果一个演员我感觉不到他的积极性,那我会用一些非常规手段。

VanityTeen:感觉这个故事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您在选择演员的时候也看重大家的生命力?

柯汶利:是的,因为他们在上升期,我也在上升期,大家在各自领域使劲儿,那我们就可以一起拱一拱、冲一冲,都有颗年轻向上的心。其实像蔡明老师,心态也都很年轻,我见到她就觉得很嗨,她很有energy。

VanityTeen:王圣迪是当下很有实力的小朋友,您是看了《隐秘的角落》邀请的她吗?

柯汶利:我看了《隐秘的角落》和《保你平安》两部戏,她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现实里她是个非常活泼的小朋友,但是只要一上戏,可以瞬间变脸。我曾经说她是个“妖怪”。

VanityTeen:片中有数对亲子关系,包括林在福与惠君、李涵和小彤,还有钟晓晴母女、戴国栋(吴镇宇饰)和吴望(黄明昊饰)等,想通过他们表达什么?

柯汶利:我一开始设计的是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的对决,后来觉得可以延展一些,用这几组亲子关系指代现实里的情况。现实里,也是什么样的亲子状态都有,有像林在福父女很温馨的,也有像李涵母女这种畸形、有些相爱相杀的,还有就是戴国栋这样,子女离经叛道的,希望让大家看到更多种亲子相处模式吧。

VanityTeen:您这次是不是有意增强了声效运用,包括海水、雨声、脚步声等?还有色彩好像也更加极致了?

柯汶利:是有的,这部片子有很多安静的时刻,那这时候就会设计一些很重的声音,这些声音也是影片很重要的元素。就像榔头敲下去的声音,我们都有特别设计。这次的混音是很资深的杜笃之和杜则刚两位老师,我们之前有聊过,希望可以用声音讲故事,让观众更沉浸,让他们潜意识里记住一些东西,并且留有后劲,回味有韵。色彩这边,我喜欢反差感大一点、比较极端一点,前面故事是暗色,那最后要是大阳光的晴天。

VanityTeen:对白和特写有做一些特别处理吗?感觉每个角色都打了眼神光?

柯汶利:那肯定有的。我们的对白其实不多,来来去去都是那些关键词,更多还是想用视听语言传递信息。场面戏上,倒是会做得更极致一些,以及有些戏我们会在现场多讨论和尝试,像吴镇宇老师在医院摔DV的戏,大家一起想怎么做到极致,最后用了现在的镜头。吴镇宇老师演得很好,出来的效果很有张力。

 VanityTeen:片中很多大家熟悉的配乐,像《大海啊故乡》《兰花草》,为什么会配这些歌?

柯汶利:《兰花草》是当地垃圾车比较常用的铃声,《大海啊故乡》是因为我们这个电影提到海啸,然后我自己又是马来西亚长大的华人,看歌词就觉得很贴合我和故事。

VanityTeen:感觉您对水元素情有独钟,之前《误杀》也是,这个也是有个人情结吗?

柯汶利:我对环境的感觉还是很看重的,我不知道你们难过或者开心的时候,会不会看窗外的天,我经常会这样子,我觉得人对大自然还是会有种向往和依赖。

VanityTeen:咱们这部戏是不是拍得特别顺利?中间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柯汶利:困难其实挺多,我们都一一解决了。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我家乡拍摄,需要把各个地区的团队都安置过去,然后大家要适应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所以这次我也很感谢马来西亚的协拍公司。

VanityTeen:作为一个经典长久的类型,悬疑片在当下应该如何创新,保持观众的新鲜感?

柯汶利: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故事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与现代人实际发生的事息息相关。还有一定要考虑娱乐性,观众看电影是想娱乐,不是想听说教,而娱乐之余,能留下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东西也很重要。

VanityTeen:对于故事创作,你会参考他人的建议吗?

柯汶利:电影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我一个人的脑袋瓜有限。我很喜欢大家提问题,也喜欢去解决问题。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向我提问,包括宣发团队。然后我会去想各种解决方案。他们有疑问,一定是我有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观众也一样,要是看的时候有问号,就很难进入故事里,所以一样要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我把主创和宣发团队的情绪都照顾好了,那电影应该就不会难看。

VanityTeen:您看似是一位风格鲜明的导演,但实际上很包容?

柯汶利:对,这可能和我是马来西亚人有关,我成长在一个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共同生活的社会,大家会彼此包容。你们看我的电影里,也有很多肤色的人,来自天南海北,我想呈现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观。

VanityTeen:《误杀》大爆,对于创作《默杀》是否有一定压力?

柯汶利:当然有压力,但是也会有动力。因为在《误杀》的时候,我学习和积累到很多,无论是导演能力,还是和演员相处,抑或是宣发策略等,都学到很多。到了这一部,一些事情就会更加顺利,而且大家也对我更加包容。

VanityTeen:您对时尚是怎么理解的?

柯汶利:要有自己的风格吧,统一性之中也有一些亮点。我是喜欢穿一身黑,但是会用一些元素点缀。


《年会不能停!》编剧/导演董润年:跳出“喜剧陷阱”,打造现实性讽刺电影

电影《年会不能停!》无疑给2024年的电影市场创造了“开门红”。

根据灯塔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这部“直击打工人灵魂”的电影已进入10亿票房俱乐部。与此同时,影片的豆瓣评分竟实现逆跌,从开分的8.0一路上涨至8.2,是名副其实的票房与口碑双丰收。

《年会不能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众和集团大裁员在即,标准件厂高级钳工胡建林 (大鹏 饰)误被调入总部HR部门,与知晓他身份却不敢点破的人事经理马杰(白客 饰)搭档工作。 

基于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发生,胡建林不断升职加薪,并且意外解决了“掉马”危机。不过随着他发现有人在陷害标准配件厂,一切发生了转折。最终,经过克服内外部矛盾,胡建林和伙伴一起,在集团年会上揭露了高管徐总(李乃文 饰)的阴谋,保住了工厂,也走到了自己本该在的位置。

从成片呈现来看,尽管相关情节看似荒诞,但是亦充满着浓厚的现实意味。一方面,胡建林因与大厂环境格格不入而笑料百出,另一方面,他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代职场乱象,以及乱象中的众生相。

996、内卷、溜须拍马、“被自愿”加班,有人努力工作不得肯定,有人仅靠站队过得逍遥,有人受委屈只能吞咽……这些在影片中均有呈现。所用方式或戏谑讽刺、或辛辣夸张,能够引人在嬉笑之间沉思和宣泄,尤其是高潮段落的年会RAP,道尽了打工人的苦楚、心酸与无奈。 

997、娱乐大众的同时又能彰显人文关怀与人性温暖。不得不说,《年会不能停!》的幕后主创功底深厚。影片的导演和编剧恰好为一人——董润年。 

很多观众对董润年并不陌生,在《年会不能停!》之前,他已是国内的顶尖编剧,曾执笔过都市剧《丑女无敌3》、电影《厨子戏子痞子》《心花路放》《老炮儿》《疯狂的外星人》等多部爆款作品。          

其中在2017年,凭借《老炮儿》,董润年将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收入怀中。          

再有,他还是一位新人导演。2019年,由董润年自编自导的电影《被光抓走的人》公映,这为其开辟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令其实现了入行初心。董润年本硕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导演专业和电影学专业,于学研方向即能看出,做导演、用视听语言讲故事才是他的根本诉求。 

《年会不能停!》正是董润年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影。显然,对比《被光抓走的人》,《年会不能停!》无论在镜头调度、节奏把控还是BGM搭配等维度,均有更成熟和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这背后,自然是董润年的不断总结、升级突破与持续实践。

近日,董润年接受了《VanityTeen名利场青年》的采访,和我们聊了聊《年会不能停!》以及二度担任导演的心得体会。对谈中,可以清晰感知到,他有着极度敏锐的观察力、稳健持久的执行力、不断精研技法的创作态度,以及持续迸发的好奇心和创作欲。

跳出喜剧陷阱

据董润年透露,《年会不能停!》的创作想法诞生于2017年,早于《被光抓走的人》。只是由于故事主线没有想通,剧本长时间处于打磨的状态,直到22年底,才一切准备就绪,正式投入拍摄。     

究其原因,董润年掉入了一个陷阱,一个名为“喜剧”的陷阱。         

董润年很擅长从身边的人和事挖掘出故事灵感,比如《被光抓走的人》源于自己刷牙时和妻子闲聊。《年会不能停!》也一样,故事的种子出自和朋友的一次聚会。          

他记得在现场,就职于互联网的朋友讲了很多工作轶事,搭配着各种行业黑话,妙趣横生,让他萌生了创作职场喜剧的念头。加之彼时脱口秀类的喜剧形式兴起,吐槽风气遍布线上线下,此类故事正好能切中大家的情绪点。再考虑市场的题材稀缺性,前期工作很快提上日程。         

董润年开始携团队进行大量采访,为故事积累素材。过程里,他对职场生活的了解愈发增多,以最搞笑的“胡建林点名”戏为例,正是他采访HR得来的创意。     

然而没想到,手上的素材很扎实,可随之开展的编剧工作并不顺利,写了两稿都不满意。董润年和团队发现,目前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出采访时候的感受,换句话说,偏离了创作初心。而症结正出在“喜剧”两个字上。

“现在回过头看,整部电影最大的创作难点恰恰是喜剧本身,这是一个陷阱。最开始我们定好做一个职场喜剧,那注意力就很容易放在喜剧类型上。满脑子就想着怎么好玩、怎么好笑,结果反而找不到故事的真正突破点。后来我们经过思考和讨论,觉得还是要回归创意本源,做一个核心为反映现实主义的作品,讽刺职场里的各种怪象。喜剧仅仅是讽刺手段,不能因为它,忽略真实的戏剧和人物逻辑。”     

现实为主,喜剧为辅。确立了类型框架主干,董润年的剧本进程有了质的进阶,并且持续影响了后续全部创作环节,包括后期剪辑。据其分享,影片的最早粗剪时长达180多分钟,现在的成片为117分钟,剪掉的60多分钟大多数都是喜剧桥段。比如一些庄正直(王迅饰)、马杰、胡建林的个人喜剧段落,这些片段固然精彩,可是保留会打乱故事的整体情绪连贯性和进展节奏。   

保持情绪连贯也是董润年的创作关键点,以此为本,《年会不能停!》还呈现了一些尤为 “反套路”的情节。

以胡建林、马杰、PENNY的天台矛盾为例,当马杰拿着重要的反派罪证材料站在天台边上,想往回走时,考虑到戏剧冲突和看点,很多人会猜测材料会不小心掉下去,但是马杰就愣是紧紧拿在手,小心翼翼地走完了顶楼平衡木一样的横梁,与胡建林和PENNY一起惩恶扬善。

“我们确实考虑过材料掉下去的设计,但是又觉得从戏剧看点来讲,一是这样很不难被大家想到,二是和整体情绪推进不一致,当时那个情绪已经往壮怀激烈的方向走了。”

描摹时代步伐

或许是身为双鱼座天生敏锐,抑或许是作为创作者观察入微,董润年对情绪的处理更体现在细枝末节。很多人会注意到,《年会不能停!》是一个少有的、有标点符号的片名。

这是董润年初期特意设计的,为的就是在点滴处影响观众情绪,“加一个叹号,希望能给人很强烈的坚定感、力量感和向上感,传递出一种干劲儿十足的氛围。”     

同样的,以年会为切入口,亦是董润年初期定下的线索,取材自他的真实回忆和感受。 

董润年对年会的概念始于年少时光,那是在90年代,父辈们的单位每年都会举办春节茶话会。所有工友欢聚一堂,大家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每个人都很开心,洋溢着温馨与人情味。         

而在近些年接触年会,董润年看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年会变得更加隆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在几万人的体育场召开,现场灯光摄像也非常专业,堪比电视台晚会标准。参加的人也是来自天南海北,很多人互相并不认识。

这种鲜明的硬件对比和不变的情感流动,驱动着董润年想用视听光影描摹时代步伐。          

“我觉得年会的变化,其实很好地照应了我们现实生活这20多年的经济发展。以前“工厂”代表着最先进的企业形态,现在则是集团性的互联网“大厂”,这让我感触很深,所以影片的开头设定为回顾众和集团20年来的发展,想用一次又一次的年会画面来快速呈现时代的变化。”  

也正因如此,经过几番思考,董润年将《年会不能停!》的主角身份定为高级钳工胡建林,以他和如今互联网打工人形成的身份错位,创造喜剧效果,映射时代特点。

当然,这中间还有其他灵感来源。一个是真实事件,董润年表示,通过采访和其他新闻得知,现实里的故事只比电影里的更夸张。   

2020年,一则社会新闻进入了董润年的视线:一个流浪汉偶然进入了一个高级写字楼,在那里生活了近一个月,白天把自己所在储藏间,晚上等员工离开,偷偷溜去茶水间蹭吃蹭喝。他都知道哪些部门的人下班晚,哪些部门的人经常不在,找到可以睡觉的地方。          

“原来这么严丝合缝的地方,也能让人找到缝隙。”董润年感慨到。这一灵感后来化成了庄正直混进集团的镜头。      

 另一个是刘宝瑞的相声《连升三级》,董润年是天津人,自小喜欢听相声,在他意识到故事作为“讽刺喜剧”还有缺陷时,他想到了这里。《连升三级》讲了文盲财主儿子因官场腐败,阴差阳错连胜三级的故事。对应《年会不能停!》的成片,胡建林也是升了三级。        

不断吸收新灵感、不断优化剧本,不到理想状态不罢休,《年会不能停!》的剧本前前后后写了五年,整体故事被推倒重来8次。期间,社会环境和职场生态在变化,故事的主角也从代表内部视角的马杰,变为混进集团的庄正直,最后才是胡建林。不过,变中之核为不变,那就是董润年的创作态度。 

二度自我博弈

“两部戏之后,在我看来,编剧转型导演的最大困难是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编剧在好几年的创作过程里,会一遍一遍用文字描述脑子里想象的世界,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像画面。可是导演在实际拍摄之中,要综合调度场景、灯光和演员等环节,对剧本重新结构,想象出一个新的画面,进行二度创作。这要是用别人的剧本可能相对容易,自己写的就需要自我博弈。这是我目前最需要克服的,甚至还觉得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突破。” 如果说《被光抓走的人》是董润年的试水之作,从中可见其初执导筒的青涩,那么《年会不能停!》明显可见他在方方面面的进阶,涉及最大化发挥演员潜力、给故事成片做减法等。以及在影视化的维度来说,他更知道怎样和自己“BATTLE”。       

具体说来,执导首部作品时,面对着黄渤、谭卓这种大咖演员,董润年还不太会给他们讲戏。到了《年会不能停!》,董润年要稍微得心应手一些,他向贾樟柯学了一招——不去告诉演员怎么演,而是告诉演员角色行为的前因后果,让演员清来龙去脉,就可以很好地表达。      

他也自己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根据演员情况控制拍摄顺序。“有的演员是开始状态好,拍前面3条就可以;有的是慢热,需要找感觉,到了4、5条状态比较好。之前我不太懂,会模块化的先拍全景或者近景,但是意识到这些之后,脑子里会先统筹拍法,比如针对开始状态好的演员先拍特写等”          

董润年还特别讲到,《年会不能停!》的喜剧人风格多元,如何统一表演风格是整个拍摄的重中之重。最终董润年选择了不去刻意追求喜剧化的表演,而是从现实逻辑出发。这也就意味着让演员们抛开各自既有的喜剧风格,按照正常生活去演。通过镜头语言,来捕捉演员细微的情绪反应,形成节奏和喜剧效果。

其实在剧本阶段,董润年把这些角色的经历交代得更加详细,比如马杰的每项工作内容、他为什么成为年会节目的审核人;比如,PENNY是怎样发现庄正直的,又发现他要找徐云峰的;再比如高层之间的关系和斗争历史。可这些都在成片的进程中逐渐去掉了。          

董润年坦言,作为编剧,他会在剧本阶段不断做加法,力求故事完整清晰。但是进入导演阶段,他就要做减法,把控节奏和留白,尤其是后期阶段。毕竟,呈现太过完整,不给观众想象空间,那片子看起来也没意思。

“我越来越明确导演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包含整个生产统筹,不仅是艺术创作方面。我希望在后续的作品中,对这项工作更加有了解、有进步,有控制,可以持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这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世界永远好奇,就像个小学生一样,而电影是我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当被问到《年会不能停!》是否会拍续集,董润年表示,他不会为了拍续集而拍续集,他需要找到新的故事亮点,否则对不起观众的期待。 

采访的最后,鉴于我们的属性,董润年独家聊到了他对时尚的看法。他认为,时尚和电影一样,都是一个人与世界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假使让他拍摄一部讲述时尚行业的电影,他一定希望把行业内区别于大家固有印象的地方挖出来,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时尚行业。我们盼望着这一天快些到来。


《壹号 THE ONE》杂志是集明星时尚、时装、美容、艺术为一体的时尚月刊,自2012年创刊以来,该刊一直以最耐人寻味的新角度, 最独家的原创报道以及敏锐、深入、艺术化的视角, 为读者评估、分析、记录当下的多元生活, 将高度迭代的时尚文化,以追溯本质的态度,还原于呈现。

Vanity Teen China于2021年正式登陆中国! 中文版秉承Vanity Teen成就天才艺术家的传媒理念, 自2021年初版权合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发现中国年轻的天才艺术家, 使之走上台前,走向世界!同时, 以鲜明的媒体态度、新锐的视觉创意、多元化的技术支持, 缔造千禧一代 “潮流艺术”的风向标。

Privacy Settings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experience while using our website. If you are using our Services via a browser you can restrict, block or remove cookies through your web browser settings. We also use content and scripts from third parties that may use tracking technologies. You can selectively provide your consent below to allow such third party embeds. For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okies we use, data we collect and how we process them, please check our Privacy Policy
Youtube
Consent to display content from - Youtube
Vimeo
Consent to display content from - Vimeo
Google Maps
Consent to display content from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