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对话《偷天盗日》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光影与生活的间缝中,捕捉成长之光
编者按:
晨昏轮转,光与影交织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而这些瞬间可以被摄影机记录定格,也可以被摄像机捕捉入画。
如果再加上掌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它就可能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作为“第七艺术”,电影既是文化载体,也是社会媒介,它用缤纷银幕搭建了我们与艺术沟通的影像渠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幕幕动人的画面,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都是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为此,《VanityTeen》特别策划了「幕后掌镜者」专题,邀请电影导演分享镜头、光影与创作的故事。
本期为电影《偷天盗日》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提到“鬼才”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以下简称达伦),业内外的第一反应,总会落在他标志性的“痛苦美学”上——那种对人性在极限状态下的细腻解剖,早已成了他作品的独特烙印。
也正是凭借这份细腻与独特,达伦多次获得奥斯卡及国际顶级电影盛会的认可:《摔角王》一举斩获第6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黑天鹅》不仅拿下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奥斯卡提名,更让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摘得影后桂冠;2022年的《鲸》,则让沉寂多年的布兰登·费舍捧起第9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杯,达伦“影帝影后制造机”的名号,也愈发响亮。

如今,这位导演的新作——动作犯罪片《偷天盗日》正在全国热映中。趁着影片上映前夕,《VanityTeen》特别与达伦连线,听他分享《偷天盗日》的台前幕后,以及他对电影与生活的深层感悟。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达伦首部在内地公映的作品。
《偷天盗日》改编自查理·休斯顿的同名小说,由奥斯汀·巴特勒主演,故事围绕前棒球手汉克展开:落魄的他因一场意外卷入黑帮四百万美元失窃案,在生死一线的绝境中,这个原本回避责任、精神懦弱的“生活逃兵”,逐渐学会直面恐惧,最终蜕变为成熟有担当的男人。
若论故事内核,《偷天盗日》其实延续了达伦过往的创作脉络——始终聚焦人物的内在情感状态与成长弧光。但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换了一条全新的表达路径。过去,达伦擅长用充满心理暗示的细腻镜头说话:《黑天鹅》里扭曲的镜面、舞蹈特写,藏着主角的自我拉扯;《鲸》中逼仄空间的长镜头,透着令人窒息的压抑。
而在《偷天盗日》里,他披上了快节奏、强视效的类型片外衣,用凌厉的剪辑和紧张的追逐场面推动剧情,让汉克的成长不再是缓慢的心理发酵,而是被绝境中的痛苦“倒逼”出来的蜕变。

这份成长的代价,来得极致又残酷:爱人、朋友、老板相继离世,每一次失去都像一把尖刀,最终让汉克真正读懂了“责任”的重量。而这种蜕变,更通过“急缓交替”的视觉语言被具象化:
极速时刻,街道巷弄的追杀戏里,镜头紧追汉克的脚步颠簸起伏,路面反光与霓虹灯影在画面中交错,既放大了犯罪世界的危险与混乱,也让观众直面主角的狼狈与恐惧;缓和阶段,汉克独自坐在空荡酒吧的特写里,窗外冷光与室内暖黄灯光在他脸上形成明暗分割,恰是他从“逃避”到“担当”的内心写照。

影片的配角群像同样亮眼,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为故事增添了层次感。尤其是女性黑警的塑造,不仅是剧情上的高能反转,更从根本上深化了“责任”与“选择”的主题。
达伦对这个角色的刻画,从“伪装”到“颠覆”层层递进,尽显精妙。
起初,他用一系列细节为这个角色披上“好人”外衣:审讯室里,她面对汉克时语气平和,甚至流露出对小人物卷入黑帮纷争的同情;当汉克慌乱辩解自己无辜时,她没有立刻施压,反而递过一杯水。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动作,让观众和主角一起暂时放下了戒心。
可随着剧情推进,达伦用几个关键镜头完成了形象颠覆:私下与黑帮密会时,镜头从之前的平视变为略带仰角的俯拍,光线也骤然阴冷,瞬间剥去她的亲民感;而在她为独吞赃款毫不犹豫除掉同伙时,特写镜头捕捉到她脸上一闪而过的狠戾,与此前的温和判若两人。

这个反转的价值,远不止增加剧情波折,它也是汉克觉醒的关键催化剂。
最开始,汉克总寄望警方还自己清白,把责任推给外部力量;但黑警的背叛让他彻底明白: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没有人能替你承担责任,真正的担当从不是依赖所谓“正义”,而是要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守护想守护的东西。
这样复杂的人物设计,让《偷天盗日》在类型片框架内,实现了达伦对人性与社会的更深层思考。同时也能看出,即便换了新的创作模式,达伦骨子里对现实人性的敏锐观察,从未改变。

连线中还有个小插曲:达伦的爱犬意外入镜,也让我们看到了他镜头之外的另一面。他会下意识地抚摸狗狗,动作温柔又自然,眼神也从谈论创作时的专注,瞬间变得亲切慈和;讲起拍摄趣闻时,他还会用夸张的手势和幽默的语气,举手投足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体察。
或许,这份镜头外的率真与温暖,恰是他能在电影里精准捕捉人性温度的密码。

就像达伦在采访里说的:“电影的本质是生活的镜像,你对生活有多么真诚,镜头就有多么精彩。”
这句话,恰好印证了他的创作底色——无论用何种类型、何种镜头,他始终在用最真诚的观察,剖开人性的褶皱,也让每一部作品都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VanityTeen:您的狗狗很可爱,可以分享一下您和狗狗之间的故事吗?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当然可以。我的狗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和我的关系,是我与世界上所有生物中最亲密的。它现在两岁了,非常可爱。它不仅是我生活中的伙伴,也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VanityTeen:电影中有一只可爱的猫咪,与男主角汉克(Hank)形成了镜像式对比,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原作小说中就是有这样一只猫咪,它和男主角的关系也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们决定保留。当然,和猫在一起工作很有挑战性,因为它不像狗那么容易被训练。我们找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猫,名叫托尼(Tony),它在拍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好。这只猫代表了一种“我要攻击这个世界”的态度,和它在影片中原主人罗斯(Russ)的态度很相似。它戴着一个有尖钉的项圈,就像朋克摇滚歌手一样,不过由于它是长毛,这个项圈并不明显。

VanityTeen:电影用一个极端的犯罪故事,讲述了责任对于男人成长的意义。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的,男主角汉克在失去女朋友、朋友和老板后才明白责任的分量。我认为,电影想要传达的是,人不能逃避自己的过去,否则就会继续伤害自己爱的人。我希望观众在看完电影后能沉浸其中,享受这段旅程,并思考责任和成长的意义。

VanityTeen:您为什么选择奥斯汀·巴特勒(Austin Butler)来扮演汉克?他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给您带来意外惊喜?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选择奥斯汀·巴特勒(Austin Butler)是因为他是一个新星,还没有完全证明自己的演技。我想看看他能带来什么样的新鲜感和可能性。在拍摄过程中,奥斯汀的表现让我非常满意,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演员,会主动提出问题、完善剧本。他的专业态度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VanityTeen:您在电影中,如何通过角色和置景还原上个世纪90年代的纽约?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为了刻画上个世纪90年代的纽约群像,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回忆那个时代的街道、商店和科技,试图还原当时的氛围。然后,我们发现,虽然那个时代并不遥远,但已经足够让人们充满怀旧之情,这种怀旧和对过去的回忆让电影的制作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VanityTeen:您的创作视角总是集中在人类的挣扎和他们的选择上,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这种创作倾向是否与您的个人经历或生活中的观察有关?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我认为所有的英雄都需要经历一番挣扎,才能成就一个关于人物的好故事。虽然我自己的生活并没有经历过像《梦之安魂曲》那样的艰难挣扎,但我总是用想象力去塑造角色,希望能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从而引发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