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晨昏轮转,光与影交织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而这些瞬间可以被摄影机记录定格,也可以被摄像机捕捉入画。

如果再加上掌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它就可能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作为“第七艺术”,电影既是文化载体,也是社会媒介,它用缤纷银幕搭建了我们与艺术沟通的影像渠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都是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为此,《VanityTeen》特别策划了「幕后掌镜者」专题,解析电影导演分享镜头、光影与创作的故事。

本期为电影《解密》的导演陈思诚。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这一生就是解密的过程”。
电影《解密》的结尾,面对着老年小梅(吴彦姝饰)的疑问,记者(陈思诚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是电影中主人公容金珍(刘昊然饰)的命运写照,也是陈思诚从麦家老师小说原著中提炼出来,对于个人成长、情感诉求和创作本身的思考。
影片用严肃写实与浪漫想象对比的手法,讲述了“数学天才”容金珍在破译一个个通讯密码的同时,逐渐解开人心的密码,一步步建立亲密关系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戏里,容金珍的突破层层递进,戏外,陈思诚亦然。
从2014年剧改电影《北京爱情故事》上映,成功试水电影圈,到《唐人街探案》系列在商业上大获成功,跃身头部创作者梯队,推动华语电影工业化发展;而后于《外太空的莫扎特》借助科幻元素探讨培养孩子展现的代际冲突,以父子相互治愈表达对生活价值的哲学思考;再到如今的《解密》,用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故事输出自己对个体与时代的理解,同时探索商业和新类型的融合,陈思诚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节奏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横纵向对比陈思诚的过往作品和类似的人物类电影,《解密》在情感维度的表达尤为细腻,如果说破译密码是全片硬核的主线索,那么亲情和爱情则是柔软的故事基底,托起了主人公的人生,让影片的观感更有余味和醇度。

《解密》的故事有些宿命意味。

或许天才天生带有使命而来,注定完成使命而归。在所有的密码得以破译,情感得以体验,容金珍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他短暂璀璨的一生是幸福的,有为之燃烧的目标,有博弈导师的成就,更有亲密关系的滋养。

这其中,亲情对于容金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影片里有前后呼应的两幕,触动人心。

当12岁的金珍迈进大学校长小黎黎(吴彦祖饰)的家,敏感又自卑,面对一切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与“家人”相处,更没接受过餐桌礼仪学习,在第一个“家庭晚餐”就生出了尴尬。
餐桌上,每个人面前各摆着一大一小两个碗,不明原理的金珍直接端起大碗喝茶,一饮而尽,迎来了对面容必瑜(陈雨锶饰)的惊异目光。没想到,小黎黎的夫人叶筱凝(俞飞鸿饰)也端起大碗喝茶,接着小黎黎和容必瑜心照不宣,一起。他们用行动告诉金珍:我们是一家人。
12岁是需要被托举的年纪,从懵懂孩童到青涩少年,这个阶段的男孩子有着对自我、学习、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多重诉求,周围人的关注、支持与鼓励非常关键。
容家的举动无疑将金珍引入了积极的方向,给予的包容与接纳托起了他往后的人生。
多年后,同样的一幕上演。彼时容家衰落,小黎黎过世,叶筱凝和必瑜与救下她们的金珍一起吃饭。碍于身份,金珍不能说太多,餐桌的气氛凝重且悲伤。这时候,容必瑜倒了一大碗水喝,三个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从前。
即便家已蒙尘,即便时光疾行不待人追赶,被滋养的体验不变。
这份滋养亦助力金珍走进了更亲密的体验。

“一个女孩,如果总不自觉地触碰你,就是表示对你的喜欢。”

青春期的女生比男生成熟得早,只可惜金珍听懂了爱情的体征,却听不懂必瑜的弦外之音。也可能,他的身体本能听不到。而在701遇到小梅,金珍的本能意识被唤醒了。

彼时,他吃着叶筱凝送的临别酥糖。这意味着,小梅(任璐遥饰)将成为他的新家人。
小梅的肢体触碰,点燃了金珍的血液。自此,701的墙不再是束缚自由的铁网,而是缱绻浓情蜜意的帷幕。
在那个特殊年代,小梅和金珍的初期相处也许有任务因素,但是金珍的才华、坦诚和用心,无不深深吸引着小梅,彼此成为真正的爱侣顺理成章。
不管是总结首次“约会”自己表现很糟糕,还是用密码表白,亦或者正式喜结连理,爱人的味道与抚慰激发了金珍的潜力,也成了破译密码的动力。只是在和小梅的后期关系上,留有遗憾。
“他们都不懂他,我的金珍。”
老年小梅的一句感叹,也是她对一生挚爱的表白。
对于这两段重要的感情,陈思诚用采访闪回的形式,通过老年必瑜(曹翠芬饰)和老年小梅的视角,直白且炙热地呈现了情感的流动。尽管这在观众的反馈里褒贬不一,但是至少陈思诚自己很满意,也是他深度认同和渴望联结戏里角色的具象化体现。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男孩子打败父亲才能长大,天才打败导师才能出师。
《解密》里,容金珍与导师希伊斯(约翰·库萨克饰)的关系印证了这两句话。
这种 “打败”不是指身体力量的对抗,而是精神思想的碰撞,即在父亲一样的权威面前,能否坚持自我的独立观点和态度。
从角色动能的维度看,金珍在片中有两位“父亲”,一位是小黎黎,承担着关怀与养育的任务;另一位是希伊斯,承担着自我突破和事业方向的指引。而对于后者的认可、质疑、斗争和超越,是所有男孩子的成长课题。
希伊斯既是金珍的伯乐,也是金珍的对手。两个人心心相惜,甚至某种意义上,金珍是希伊斯培养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可以打破自身局限的“自己”。
师徒之间有三次精彩对决:第一次,希伊斯偷棋子。这枚棋子对应金珍丢失的笔记本,表示希伊斯抓住了金珍的弱点——金珍擅长复杂的问题,但是不懂人性。同步暗示,师徒博弈将持续且愈发有张力。
第二次,紫密。希伊斯发明的三个转轮密码极大增加了破译难度,而金珍在梦境里,通过象征着情感体验的摩天轮、钢笔、茶壶、棋子等元素解开了密码,打赢了希伊斯,名声大噪。
这次解密对于金珍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随着游乐场的设施崩塌,他亦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坚定了人生的方向,全身心投入到701的工作里。
第三次,黑密。这轮“解密”回扣了首次博弈中金珍暴露的弱点,希伊斯故意制造思维陷阱,送来一张唱片,诱导金珍误认为还是紫密同类的机械密码,逼其走进了死胡同,几近疯掉。结果,黑密只是最原始的密码本加密,化繁为简,金珍将对于密码的思考转移到对人的思考,一切迎刃而解。
这也是贯穿全片的一条线索,从解除密码本身、到破译高阶密码,再到解密人性依次递进,金珍的成长愈发鲜活生动,愈发有生命的波澜。
师徒初遇,希伊斯带着金珍走进梦里的红色沙滩,那片沙滩是他的恐惧,恐惧自己的智慧消失。黑密再遇,师徒两人在红色沙滩上对弈,金珍彻底明白了导师的意图。
当然,都是天才殊途同归,金珍自然会重复导师的梦魇,后期关于电脑的梦,即是他恐惧人脑将被电脑取代。不过,金珍能够在认识到恐惧之后实现自洽,在这个角度,他再次战胜了导师。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作为师徒关系的重要意象,红色沙滩是全片制作难度最高的场景,主创开始希望能在实景拍摄,搜集了很多资料,但是考虑到实操情况,均未能如人意。
综合思量,团队决定棚拍完成,他们在一个5000平米的大棚里,运进100吨左右真实的沙子,再用造浪机去营造浪花滚滚的场面,以及测试几十种不同颜色和质地的沙子,看它们与海浪、光影混合的效果。另外,主创还用了巨大的LED灯阵,以营造日落在海平面的效果。
《解密》当中有十场梦境,无一不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剧本需要非常扎实,可以在细节逻辑上支撑美术、摄像等视效环节的工作,并且达成双向赋能和调整。这印证了一句话,电影是一门群体性的艺术,是凝聚所有幕后人员审美和热爱的“孩子”。
陈思诚曾公开表示,通过全体人员的努力,这些梦变得更丰富,比他一开始想象得还要瑰丽、还要绚烂、还要宏大。
2024年恰是陈思诚以创作者身份步入电影圈的第十年。不算命题作文《我和我的家乡》和监制的作品,他在这十年里,共执导了6部故事长片,创造了近百亿的票房成绩,若是以市场反馈为衡量标准,着实有量有质。
而且难得的是,复盘他的导演成长轨迹,可以发现,陈思诚一直在稳步前行中探索突破与创新,有一条由满足市场到兼容自我和观众的酣畅曲线。
陈思诚很聪明,在初步试水电影圈的时候,选择自己大热的剧集IP改编,并定在情人节公映,这样双向保证了票房基本盘,为其下一部作品奠定了基础。否则,看不到市场回报,继续筹备建组的难度很大。
至第二部《唐人街探案》,陈思诚选择了「悬疑+喜剧」的类型片风格,撬开了市场的缺角,一窜而爆,在投融资层面,获得了创作的主动权。
这值得很多青年创作者借鉴,部分有才华的导演编剧在首部作品小爆或者得业内好评之后,往往会很快尝试自我表达,但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市场和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就算是陈思诚,也是经过《唐人街探案》三部曲才开始拍摄作者电影。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陈思诚天生具有市场嗅觉和敏锐度,能够抓住社会热点和大众的心理诉求,善于借力打力,包括挑选新人创作者,同样眼光独到,大多可以达成“1+1>2”的效果,体现在《误杀》和《消失的她》尤为明显。
有了执导和监制的稳定市场盘,陈思诚才开始尝试自由表达,《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逆陈思诚”的电影没有太多类型元素,更多是充满童趣的天真幻想,是陈思诚为自己和父亲、孩子圆的一个梦。虽然影片的市场表现一般,但是让业内外看到了他的更多面,特别是柔软的一面。

《解密》的出现无疑是在这基础上的进一步尝试,并且从自我突破和市场延展的角度看,有着重要的起承作用。

区别于前几部电影,这部作品展示了陈思诚在艺术审美、人性解析、悬疑布线、意象表达、商业与文艺融合等多维度的能力,丰富深远且有广阔的延展性,一些作者化的表达能感动自己,也能让观众接纳,再度令业内外对他的认知产生了质变。
可能当下的票房没有给予足够的惊喜,但是陈思诚的突破相信会经过时间沉淀后收到回响,以及未来他导演之路的创作空间值得期待。
笔者曾经在《外太空的莫扎特》公映前,采访过一次陈思诚,犹记得,他说电影是自己的避世之地,可以解决自己和周围人的问题。也清楚记得,被问及关于行业前景的看法时,他抬头望向窗外的眼神——陈思诚深爱着电影,远比自己和任何人想象得更加浓烈。
期待这样的他,继续保持节奏,用更多更好的作品表达对于世界的理解,同步触达自我和观众无缝隙。